郑州城管授意摊贩收烟:谁在给“微权力”递火?
"每月一条芙蓉王,保你摊位平安无殃"——当夜市摊贩曹先生听到这句话时,他意识到自己遇上的不是普通的地痞流氓,而是一场披着"管理"外衣的权力勒索。近日郑州经开区曝光的"城管授意收烟"事件,撕开了城市治理中最隐秘的伤口: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"微权力",如何在街头巷尾悄然异化为压垮底层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?
一条香烟背后的权力寻租链
事件中曝光的细节令人心惊:涉事城管袁某某通过"白手套"向摊贩收取香烟,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利益输送体系。据举报人透露,每条价值240-260元的芙蓉王香烟,实则是购买"免查特权"的通行证。这种将公共权力商品化的行为,暴露出基层执法中的监管漏洞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灰色交易往往以"行业潜规则"的面目出现。摊贩们被迫在"交保护费"与"失去生计"间做选择,而权力寻租者则利用管理弹性空间,将执法权异化为牟利工具。明湖办事处快速对袁某某停职调查,但公众更关心的是:这究竟是个别害群之马,还是系统性问题的冰山一角?
"微权力"为何屡成治理盲区
从各地曝光的案例来看,类似"收烟执法"的现象并非孤例。基层执法人员手中掌握着摊位审批、日常检查、违规处罚等"微权力",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。当权力失去透明运行的环境,就容易沦为少数人谋私的工具。
郑州经开区通报中强调"对损害商户利益的行为保持零容忍",但现实困境在于:这些灰色交易往往隐蔽性强、取证困难。摊贩因惧怕报复不敢举报,形成沉默的共谋。此次事件得以曝光,得益于媒体监督与举报人的勇气,这反衬出制度性监督的不足。
守护"烟火气"需要阳光执法
"护航烟火气"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。郑州事件给城市治理者敲响警钟:发展夜经济的前提是建立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。涉事部门表态将"举一反三"开展排查,公众期待看到的是执法流程的全面阳光化——从摊位分配到日常管理,每个环节都该有明确标准与监督渠道。
值得借鉴的是某些城市推出的"摊贩评价系统",让管理对象成为执法行为的监督者;也有地区建立执法记录仪全程录像制度,压缩权力寻租空间。这些尝试证明,只有将"微权力"关进制度的笼子,才能真正守住城市治理的底线。
当夜幕降临,夜市升腾的烟火本该温暖城市的脸庞。而某些人手中的权力,却让这烟火蒙上了阴影。郑州"收烟执法"事件的真正价值,在于提醒我们:城市的温度,不仅来自街头的灯火,更源于每项权力都能在阳光下运行。这既是对管理者良知的拷问,也是对治理智慧的考验——我们能否建立起让底层民众免于恐惧的制度屏障?答案,关乎每座城市的尊严。
#郑州通报摊贩被城管授意收取香烟#
